Warning: Undefined variable $webname in /www/wwwroot/xin.seo/config/tags.php on line 88
 
   
 
   
QQ:355128452
 
   
导航菜单
 
   

新闻资讯

竞赛演讲稿格式范文

本报(chinatimes.net.cn)记者于娜 北京报道作为国内血液制品领域的重要企业,“华润系”成员博雅生物近期的股权转让行为引发市场高度关注。据博雅生物公告,旗下子公司博雅欣和80%股权最新挂牌价为1.7亿元,较首次挂牌的2.13亿元下调近20%。这是该股权三个月内的第三次价格调整,前两次分别以2.13亿元、1.92亿元流拍。此次若仍无受让方,价格将进一步降至不足1.6亿元,较首次挂牌价缩水超25%,最低价格已降至原评估值的80%左右。值得注意的是,去年8月,博雅生物刚刚完成对博雅欣和的增资,以4.87亿元自有资金获得其90.69%股权,如今却连番降价也要将其剥离。在这一波操作背后是博雅生物业绩波动加剧的现实压力。近年来,博雅生物营收增速下滑,核心产品营收、毛利率承压,虽通过收购绿十字提升了采浆能力,但浆站数量不足等问题仍制约发展。2025年的国内血制品行业面临诸多挑战,包括浆源紧张可能进一步加剧,集采范围有望扩大等因素都将压缩企业的生存空间。对于博雅生物而言,如何在此背景下提振业绩,走出困局是其面临的紧迫问题。股权转让的“降价困局”博雅欣和成立于2014年,经营范围包括药品、化工产品生产销售等,业务涵盖抗感染、糖尿病、心脑血管等药品的研发生产销售。博雅生物持有其90.69%股份,其余股份则由博雅生物全资子公司江西博雅医药投资有限公司持有。回溯交易原点,2024年8月,博雅生物刚刚完成对博雅欣和的增资,以4.87亿元自有资金获得其90.69%股权。彼时,博雅生物宣称此举是为“压降高负债子公司工作,改善博雅欣和财务状况”。然而仅9个月后,公司便启动股权转让程序。(来源:博雅生物公告)从财务数据看,博雅欣和的经营表现确实不尽人意。2023年公司营收仅1036.9万元,净亏损达5687.42万元;2024年虽通过降本增效将亏损收窄至3461.87万元,但全年营收仍不足2000万元。核心产品西他沙星、他汀类项目因研发滞后、集采冲击和环保限制,始终未能实现规模化生产,这成为其持续亏损的主因。博雅生物在多份财报中明确表示,坚定秉持以血液制品作为核心业务的发展战略,稳步推进非血液制品业务的剥离工作。2021年7月,华润医药以“股份转让+表决权委托+定向增发”的创新组合方案,豪掷50亿元入主,成为博雅生物的控股股东。自此,博雅生物在血液制品领域的宏大布局愈发清晰。公司立下目标,要在“十四五”期间(2021—2025年),实现浆站总数量、采浆规模以及核心财务指标的翻倍增长,彰显出其在血液制品行业做大做强的决心与雄心。然而,面对市场对股权交易的冷淡反应,博雅生物不得不持续下调预期。按照最新计划,若1.7亿元的挂牌价仍无受让方,将进一步降至1.58亿元,这一价格较最初2.13亿元的评估值已折价近26%。公司在公告中坦言,交易存在多重不确定性,最终交易对方、交易价格等存在不确定性。同时,博雅生物的决策逻辑也引来投资者疑问,2024年8月增资、2025年4月即出售的“短视”操作,是否暴露出公司战略规划的随意性?有投资者提出,“为何在增资时未能预见项目风险?”“这种连续降价的策略,显示出公司剥离非核心资产的决心。”一位长期关注医药股的投资人向《华夏时报》记者表示,不过,博雅生物在这次的资产处置中显然处于被动局面,若股权最终流拍,公司将陷入“进退两难”的境地:继续持有则需持续投入资源,加剧经营压力;强行低价处置则可能引发资产减值损失,直接侵蚀利润。剥离资产背后的业绩压力博雅生物在公告中强调,转让博雅欣和股权是为“聚焦血液制品主业,优化资源配置”。这种战略收缩的背后,是公司近年来业绩波动加剧的现实压力。财务数据显示,2021年至2024年,博雅生物营收增速呈现断崖式下滑:从2021年的5.47%降至2022年的4.08%,2023年首次出现负增长为-3.87%,2024年更是大跌34.58%。尽管2024年净利润同比增长67.18%,但主要得益于2023年计提大额商誉减值导致的低基数效应,并非经营层面的实质性改善。(来源:博雅生物公告)业务结构上,血液制品作为核心板块,2024年贡献了87.29%的营收(约15.14亿元),同比增长4.32%,但毛利率同比下降4.63个百分点至65.11%;而占比12.10%的生化类用药业务营收同比下滑37.34%,毛利率同样下降5.12个百分点。“主业增长乏力、副业持续萎缩”的局面,让博雅生物不得不重新审视业务布局。更值得警惕的是核心产品的表现。2024年,博雅生物静注人免疫球蛋白、人血白蛋白、人纤维蛋白原这三大主力产品营收全部下滑,降幅分别为12%、7.94%和2.65%,毛利率同步下降2.34至6.42个百分点。集采政策的冲击重塑了市场格局。2024年,血液制品中的多个品种被纳入集采范围,平均降幅达30%左右,直接压缩了企业的利润空间。博雅生物核心产品毛利率的持续下滑,与集采带来的价格压力密切相关。为提振业绩,博雅生物在2024年11月斥资18.2亿元收购绿十字香港控股有限公司,间接获得绿十字(中国)生物制品有限公司的控制权,新增1张生产牌照、4个单采血浆站和2个省份的浆站布局。这一动作显著提升了博雅生物的采浆能力——2024年采浆量达630.6吨,同比增长10.4%,其中本部采浆量522.04吨,增速11.7%,高于行业平均水平。不过,浆站数量不足仍是制约发展的短板。截至2024年末,博雅生物的单采血浆站数量在行业内处于中下游水平,导致整体采浆规模相对有限。公司在年报中承认:“受浆站数量较少影响,血浆采集规模相对较小,但吨浆产值和毛利率保持行业前列。”在血制品行业集中度提升的背景下,公司将面临越来越大的竞争压力。医健管理咨询合伙人曹宁向《华夏时报》记者表示,博雅生物的战略调整,是中国血液制品行业深度变革的缩影。近年来,随着监管趋严、浆源紧张和市场竞争加剧,血制品行业正在经历从分散到集中的洗牌过程,企业的生存逻辑发生深刻变化。同时,血制品行业创新转型的压力同样不容忽视。随着生物技术的快速发展,重组蛋白等新型血液制品逐渐兴起,对传统血浆制品形成替代。博雅生物此时剥离亏损业务,或许也有集中资源投入研发的考量。曹宁认为,对于整个血液制品行业而言,博雅生物的案例具有典型意义:在行业变革期,企业需要在多元化与专业化之间找到平衡,在规模扩张与风险控制之间把握节奏。无论是资产剥离还是主业聚焦,最终的成败都取决于是否能建立可持续的竞争优势。随着行业洗牌的深入,类似的战略调整可能会在更多企业上演,行业格局将迎来新的重塑。责任编辑:姜雨晴 主编:陈岩鹏